先聽聽AI怎麼看



研究快訊:70歲男性精子中4.5%帶有害突變,晚育父親遺傳風險提高
最新由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與倫敦國王學院合作發表的研究指出,70歲男性其精子中約有4.5%攜帶可能對後代不利的DNA突變,這一比例隨年齡增加而明顯提升。專家警示,這些有害突變或提高子代罹患神經精神疾病、思覺失調症等病症的風險。本研究從基因層面提供證據,呼籲關注全球晚育趨勢對生殖健康的潛在影響。
男性年齡增長與精子DNA有害突變關係解析
根據《自然》期刊發表的研究,團隊應用高精度基因測序技術「NanoSeq」,分析24至75歲男性精子的DNA突變情況,發現隨著男性年齡增長,精子中「自私突變」比例增加,這類突變在精子細胞中具競爭優勢,導致有害突變數量倍增。70歲男性精子中約4.5%的基因突變具潛在有害性,顯著高於年輕男性群體。威康桑格遺傳學家Matthew Neville說:「這些數據揭示,晚育男性其有害基因突變的精子比例出乎意料地高。」
晚育風險對下一代健康的影響及台灣專家觀點
研究指出,帶有有害突變的精子數增加,可能引發子女神經精神疾病風險上升,包括思覺失調症的發病率與發病年齡提早的趨勢。台灣國衛院相關研究也發現,男性生育年齡越大,子代罹患神經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增加。國健署日前發布數據提醒,40歲以上男性精子品質下降,染色體異常率及精神疾病風險攀升。隨著高齡生育成為常態,本地醫學界也加強生育諮詢與遺傳疾病篩查推廣。
生殖醫學與公共政策面對人口晚育的挑戰
晚育帶來的精子質量降低,引發生殖技術與公共衛生的雙重挑戰。研究呼籲政府及醫療機構應提升男性生殖健康政策,推動基因檢測與健康諮詢服務,降低遺傳風險。此現象尤見於工業化及高收入國家,父親平均生育年齡持續後延,成為全球生育率下降與遺傳病風險管理的重要議題。專家建議,生殖醫學應結合基因編輯與篩查技術,為高齡父親提供精準風險評估。
社會反響與未來研究方向
此次研究結果引發社會各界對晚婚晚育的討論與警覺。一方面部分團體強調應推廣適齡生育,以降低遺傳疾病風險;另一方面則顧及現代生活壓力與經濟條件,使生育規劃變得更複雜。未來研究將聚焦於確認特定突變與疾病的因果關係,並進一步探索環境因素對精子突變的影響。同時,基因篩檢與生育諮詢服務的普及,有望促進雙方父母均衡承擔生育健康責任。
【延伸閱讀】建議可參考「70歲男性4.5%精子帶有害突變 晚育父親風險更高?」與「男性老來得子風險高!孩子思覺失調症發病愈早」以獲取更多科學與醫療資訊。